人間通訊社

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全球宗教 > 佛光新聞> 西方寺線上專題講座 黃逸軒談心的解脫

佛光新聞

字級

西方寺線上專題講座 黃逸軒談心的解脫

【人間社 邱秀莉 聖地牙哥報導】 2022-06-18
為了解「 臨終關懷」的重要性,佛光山西方寺於6月16日特別邀請心理諮商師黃逸軒主講「談心的解脫」,從理論到臨床經驗分享、中西方對臨終觀念之比較等議題,吸引逾40位佛光會員線上聆聽,會後大家也踴躍提出問題,輔導法師知季法師表示,生老病死,都是人生中必須經歷的,這次專題從醫學的角度告訴大家臨終的過程、彌留狀態,希望讓人有所了解,幫助家人和自己坦然面對死亡。

黃逸軒為美國第二代佛光人 ,畢業於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(UCSD), 有六年心理諮商臨床經驗,目前正在修習家庭婚姻諮商博士學位,並在安寧病房擔任義工心理諮商師;他從學理和臨床經驗上談臨終關懷,包括如何面對老病死生中種種「失去」的痛苦求得心的解脫,如何借助專業協助解開心理「卡住的地方」而豁然開朗。內容涵蓋臨終關懷、老年心理學、中西觀念比較,及老年人常見心理療法。

安寧病房(Hospice)病人的 「臨終」定義,醫生斷定只有六個月以內的生命 ,此時最重要的是滿足病人的需求,黃逸軒強調,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間佛教精神,以心理學所說的「同理心」,提供善終安寧服務,給予家屬心靈上的安慰以及協助處理各種醫療問題。面對死亡問題的討論不要逃避,才能有助紓解病患和家屬的負面情緒,了解病患的需求,從而協助家屬解脫喪親之痛。

黃逸軒進一步分享道,曾協助一位36歲癌末第四期的女強人和家人度過聖誕節和新年。她告訴先生,「我已經準備好要走了。」果然在新年過後一星期往生。黃逸軒曾問她,想跟先生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?她說:「我信任你帶我們的孩子。」給孩子留下了什麼?「同理心」。他表示,自己看到這位女患者在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,展現了人性美麗的一面,正念向前,一心不亂。

主持人唐衍榕表示,西方臨終關懷的理念跟佛教的教義相通,讓往生者安心離開。有會員提問,母親在台往生,因疫情無法回去送終的愧疚如何釋懷?心理疾病可以治療嗎?暗潮洶湧的心如何平靜?等會員們踴躍提問,黃逸軒也一一位會員們解惑,關於心理健康問題,需要我們深思且真誠面對。
12345678910第1 / 933頁
追蹤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