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 圖說:西方寺線上專題講座,邀請心理諮商師黃逸軒主講「講心的解脫」,從理論到臨床經驗分享、中西方對臨終觀念之比較等議題,吸引逾40位佛光會員線上聆聽 人間社記者譚屹芬攝
圖說:西方寺線上專題講座,邀請心理諮商師黃逸軒主講「講心的解脫」,從理論到臨床經驗分享、中西方對臨終觀念之比較等議題,吸引逾40位佛光會員線上聆聽 人間社記者譚屹芬攝 圖說:黃逸軒強調,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間佛教精神,以心理學所說的「同理心」,提供善終安寧服務,給予家屬心靈上的安慰以及協助處理各種醫療問題 人間社記者譚屹芬攝
圖說:黃逸軒強調,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間佛教精神,以心理學所說的「同理心」,提供善終安寧服務,給予家屬心靈上的安慰以及協助處理各種醫療問題 人間社記者譚屹芬攝 圖說:黃逸軒表示,長者是非常需要我們關照的一群人。老年心理學要探討的問題,對於失去自主能力和慢性疾病的擔憂,創傷、老年家暴以及年齡的歧視。  人間社記者譚屹芬攝
圖說:黃逸軒表示,長者是非常需要我們關照的一群人。老年心理學要探討的問題,對於失去自主能力和慢性疾病的擔憂,創傷、老年家暴以及年齡的歧視。  人間社記者譚屹芬攝西方寺線上專題講座 黃逸軒談心的解脫
2022-06-18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為了解「 臨終關懷」的重要性,佛光山西方寺於6月16日特別邀請心理諮商師黃逸軒主講「談心的解脫」,從理論到臨床經驗分享、中西方對臨終觀念之比較等議題,吸引逾40位佛光會員線上聆聽,會後大家也踴躍提出問題,輔導法師知季法師表示,生老病死,都是人生中必須經歷的,這次專題從醫學的角度告訴大家臨終的過程、彌留狀態,希望讓人有所了解,幫助家人和自己坦然面對死亡。
黃逸軒為美國第二代佛光人 ,畢業於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(UCSD), 有六年心理諮商臨床經驗,目前正在修習家庭婚姻諮商博士學位,並在安寧病房擔任義工心理諮商師;他從學理和臨床經驗上談臨終關懷,包括如何面對老病死生中種種「失去」的痛苦求得心的解脫,如何借助專業協助解開心理「卡住的地方」而豁然開朗。內容涵蓋臨終關懷、老年心理學、中西觀念比較,及老年人常見心理療法。
 
安寧病房(Hospice)病人的 「臨終」定義,醫生斷定只有六個月以內的生命 ,此時最重要的是滿足病人的需求,黃逸軒強調,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間佛教精神,以心理學所說的「同理心」,提供善終安寧服務,給予家屬心靈上的安慰以及協助處理各種醫療問題。面對死亡問題的討論不要逃避,才能有助紓解病患和家屬的負面情緒,了解病患的需求,從而協助家屬解脫喪親之痛。
 
黃逸軒進一步分享道,曾協助一位36歲癌末第四期的女強人和家人度過聖誕節和新年。她告訴先生,「我已經準備好要走了。」果然在新年過後一星期往生。黃逸軒曾問她,想跟先生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?她說:「我信任你帶我們的孩子。」給孩子留下了什麼?「同理心」。他表示,自己看到這位女患者在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,展現了人性美麗的一面,正念向前,一心不亂。
主持人唐衍榕表示,西方臨終關懷的理念跟佛教的教義相通,讓往生者安心離開。有會員提問,母親在台往生,因疫情無法回去送終的愧疚如何釋懷?心理疾病可以治療嗎?暗潮洶湧的心如何平靜?等會員們踴躍提問,黃逸軒也一一位會員們解惑,關於心理健康問題,需要我們深思且真誠面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黃逸軒為美國第二代佛光人 ,畢業於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 (UCSD), 有六年心理諮商臨床經驗,目前正在修習家庭婚姻諮商博士學位,並在安寧病房擔任義工心理諮商師;他從學理和臨床經驗上談臨終關懷,包括如何面對老病死生中種種「失去」的痛苦求得心的解脫,如何借助專業協助解開心理「卡住的地方」而豁然開朗。內容涵蓋臨終關懷、老年心理學、中西觀念比較,及老年人常見心理療法。
安寧病房(Hospice)病人的 「臨終」定義,醫生斷定只有六個月以內的生命 ,此時最重要的是滿足病人的需求,黃逸軒強調,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人間佛教精神,以心理學所說的「同理心」,提供善終安寧服務,給予家屬心靈上的安慰以及協助處理各種醫療問題。面對死亡問題的討論不要逃避,才能有助紓解病患和家屬的負面情緒,了解病患的需求,從而協助家屬解脫喪親之痛。
黃逸軒進一步分享道,曾協助一位36歲癌末第四期的女強人和家人度過聖誕節和新年。她告訴先生,「我已經準備好要走了。」果然在新年過後一星期往生。黃逸軒曾問她,想跟先生說的最後一句話是什麼?她說:「我信任你帶我們的孩子。」給孩子留下了什麼?「同理心」。他表示,自己看到這位女患者在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,展現了人性美麗的一面,正念向前,一心不亂。
主持人唐衍榕表示,西方臨終關懷的理念跟佛教的教義相通,讓往生者安心離開。有會員提問,母親在台往生,因疫情無法回去送終的愧疚如何釋懷?心理疾病可以治療嗎?暗潮洶湧的心如何平靜?等會員們踴躍提問,黃逸軒也一一位會員們解惑,關於心理健康問題,需要我們深思且真誠面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最新消息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- 大明社區大學公民素養周 情緒教育學習說出心聲不傷人2025-10-31
-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南華大學獲金心獎肯定2025-10-31
- 普賢寺「線琇造藝」楊琇文個展 文心妙造見禪機2025-10-31
- 金剛寺雲筑苑 徐林知行米畫特展開幕2025-10-31
- 指南里首場幸福生活講座 預防失智享受優質人生2025-10-31
- 生活與信仰共融 正信是人生的導航軌道2025-10-31
- VegRun全球復蔬公益路跑 運動蔬食愛地球2025-10-31
- 丹佛三所學校Fall Feast秋季嘉年華 佛光山應邀共襄盛舉2025-10-31
- 紐約佛光人訪島上生態藝術展 倡議藝術教育2025-10-31
- 國際佛光會科州協會喜同堂 丹佛市政府南瓜園秋日樂悠悠2025-10-31
                    相
                    關
                    消
                    息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
 






